
后稷网 > 后稷网 时代人物
张福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研究员、高粱遗传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高粱育种岗位科学家(2008-2015),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他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主持选育的晋杂15、晋杂16、晋杂22、晋杂23等40个品种(其中国审品种19个)在全国20余个省区推广,创造社会效益20多亿元,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学报论文12篇,对高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40年如一日,执着追求,矢志不渝,一刻也不停歇地奔波在科研的道路上,为他所钟爱的高粱研究事业奉献着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
一、潜心钻业务 科研创奇迹
张福耀同志1976年从晋中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开始从事高粱育种工作。让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40年。
到高粱研究所工作后,他开始感到自己基础知识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的差距,为了能适应科学研究需求,张福耀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掌握国内外高粱研究动态,为能在研究中掌握国外第一手研究文献,他在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情况下,咬牙刻苦勤奋自学英语,机会没有错过有准备的人,1982年被农业部选派到印度国际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学习高粱遗传育种,尽管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这次短暂的学习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奠定了他一生潜心高粱研究的坚实基础,也为后来走出国门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等院校的高粱合作研究奠定了基础。
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迈罗细胞质(A1)雄性不育系TX3197A的育成开始的,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杂交高粱生产全部依赖于A1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种单一细胞质的全球利用,极易造成病菌的专化性侵染,给高粱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张福耀于1981年开展了高粱异胞质不育系研究与创制工作,经过对国内外高粱种质的大量测交和遗传分析,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建立异质异核“A2恢保系统”用于高粱育种和生产的观点,并与课题组同志一起育成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2V4A。新型细胞质育性稳定,配合力高、抗旱、耐蚜,对丝黑穗病1、2、3号小种免疫,很快被全国主要育种单位引用,组配了晋杂12号、吉杂80号、商杂6号等5个杂交种大面积推广,使我国成为全球领先利用A2细胞质杂交种的国家,填补了国际上A2细胞质杂交种利用的空白。该成果199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高粱、玉米、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对20世纪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种杂种优势利用方式需年年制种,消耗大量的土地、人力、物力。无融合生殖是植物界种子无性繁殖的一种特有方式,利用这一特性可把杂种优势固定下来并代代相传,无需年年制种。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在作物中发现和创制无融合生殖系,这也是当今世界育种的难题和热点。在资料、材料很有限的情况下,张福耀在老师牛天堂的主持下,与课题组同志开展了长达8年的艰苦攻关,他承担了无融合生殖研究遗传育种的全部工作,经在山西和海南8年16代选育,创制出高频率无融合生殖系SSA-1,发现了无融合生殖系296B,并在理论上阐明了SSA-1和296B的兼性无融合生殖特点和无胞质无融合生殖特性。该项成果于当年被评为山西省科技十大新闻之一,1996年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适时调思路育种拓新天
20世纪90年代,我国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了应对当时高粱逐步退出食用、种植面积锐减,畜牧业快速发展、优质饲草严重短缺的局面,张福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把高粱育种方向调整在利用高粱饲草资源的优势,开拓高粱育种新领域和推动高粱生产最具优势的酿造专用高粱品种选育上。
为了解决我国优质饲草短缺问题,张福耀用高粱和苏丹草杂交育成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的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该项科研成果2003年3月通过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开创了高粱育种新领域,增加了我国优质饲草新类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5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饲草高粱晋草1号以及晋草2、3号等系列品种的育成,解决了我国种草养畜、快速发展畜牧业的重大难题,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开创高粱研究新领域的同时,张福耀努力推动高粱在传统酿造产业上的优势,1996年,张福耀选育的我国第一批高淀粉酿造高粱专用种晋杂15、16号通过审定推广,其籽粒产量比对照增产20%,淀粉含量比对照提高5个百分点,出酒率可提高2~3个百分点,从根本上解决了高粱品种高产、优质、高效三者相统一的基本问题,在高淀粉高粱新品种选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地促进了高粱生产和山西省酿造业的发展。2002年该项科研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张福耀的带领下先后育成了酿酒系列专用高粱品种——晋杂22号、晋杂23号、晋杂18号成为汾酒酿造专用种,分别定名为“汾酒1号”、“汾酒2号”、“汾酒3号”,新品种成功突破了专用高粱品种和酿造产品脱节的瓶颈,为汾酒集团的提档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汾酒厂技术中心开展的实验结果表明,“晋杂22号”单宁含量达1.5%,这使得一、二级优质酒酿出率最高比普通品种提高了50%,达到30.5%。
“我们最近几年逐渐认识到酿酒高粱专用品种的重要性,例如用晋杂22号高粱所酿造的清香型大曲白酒,优质酒率较高,出酒率稳定,且具有复合香气,回甘,余香较为突出,定为高端汾酒酿造专用高粱。”中国汾酒城管理中心质量检验部部长韩高燕说。
随着晋杂22号、晋杂2001等专用酿酒高粱培育成功,科技成果转化的“代言人”大院传香酒业落地。
三、风雨知征途热血铸成就
40年的科技人生,他在试验田里度过了40个春、夏、秋、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参加工作至今的40年来,张福耀的职称从技术员晋升为助研、副研、研究员、二级研究员,职务从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到党委书记。不管职称和职务怎么变化,他下试验田和进实验室掌握第一手科研资料的习惯没有变,春天下地播种,夏天带领团队成员杂交授粉,秋天亲手选择材料,冬天奔赴海南育种,年而复始,从未间断。
40年的科研工作中,他节假日很少能够休息。每年“五一”前后,正是高粱最佳播种期,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国庆节又恰逢高粱收获的季节,长假也只能在忙碌的收获中度过。为了加快育种进程,张福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每年都要去海南加代育种,每年春节正是在海南加代育种最忙碌的杂交授粉季节,36个春节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不能与家人团聚。
四、梦想不止步 情系红高粱
“十二五”期间,他担任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主任、育种岗位科学家,他更是全身心投入高粱育种事业,他多次讲要借产业技术体系这个强劲的东凤,完成高粱育种和生产的历史性改变,那就是高粱全程机械化生产。为解决高粱机械化生产问题,张福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展了适宜机械化生产品种的选育,他们首先从株高、株型和耐密性着手对高粱“三系”进行遗传改良,开创了中国高粱“三矮”育种新领域。现在已经育成我国第一批机械化高粱杂交种,新育成的适宜机械化栽培品种,彻底改变了我国高粱杂交种不宜机械化生产的现状,适宜机械化栽培新品种和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的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高粱传统生产方式,使高粱生产走进了机械化、现代化生产行列,完成了高粱生产的革命性变革。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cnhouji.com/news/2024/0211/5830.shtml